会议总协调:陈跃红 15380782688
分论坛安排:周亚男 17625908703
赞助商招商:何祺胜 13585107318
报名注册与缴费:方 博 13659846088
宾馆预定与餐饮:刘芦萌 18813154614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 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 陈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童小华
均确认来南京做大会报告
主旨报告人持续更新中..
刘纪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题目: 从ICC大会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
个人简介
刘纪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创业奖获得者,现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副主席、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及实景三维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空间辅助决策、网络地理信息挖掘与治理、应急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
主题内容
2025年8月第32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ICC 2025)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通过大会主旨报告、技术报告、国际制图技术与装备展、国际制图大赛等活动,全景展示了国际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本报告在介绍ICC大会相关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AI与大数据时代地图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新技术特点、融合文化元素的地图设计与制图方法等,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徐冰 (清华大学)
题目: 地球系统变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个人简介
徐冰,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生态学科学术带头人、东亚迁徙鸟类与栖息地生态学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与数字生态专委会主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德州州立大学、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助理教授。出版专著9篇,发表SCI学术论文190余篇,刊于PNAS,Lancet,Nature子刊等杂志,谷歌学术引用 23000余次。曾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William A. Fischer奖、美国地理学会遥感专业Early Career奖、国际地图制图协会Young Scholar奖、美国犹他大学Superior Research奖、高校GIS创新人物奖、Elsevier出版社Atlas 奖,奖励为全人类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清华大学抗击新冠先进个人奖、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Research.com 生态与进化领域连续三年位列前30名中国最优秀科学家。曾任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PGIS主席、杂志Annals of GIS、ISPRS J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Scientific Data编辑顾问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题内容
利用多模态遥感对地观测数据,围绕三个主要方向开展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首先,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城市化进程与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其次,聚焦公平性与健康问题,包括城市空调能源消耗与室内外工作者公平性、城市绿地公平性和全球基础设施分布与可及性的不平等,以及健康风险评估,揭示了全球南北方之间的显著差异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三,关注生态系统保护,包括火灾风险监测与全球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资源分布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城市化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机制,强调了资源公平可及对促进健康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为科学制定绿色低碳政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和方法指导。
陈能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题目:对地观测传感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个人简介
陈能成,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国际电联SG20“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及社区”第五研究组副报告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城市空间信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对地观测传感网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研究。曾获得美国科技研发创新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
主题内容
对地观测传感网将空天地传感器融入网络GIS,构建空天地协同的综合监测网络系统,在恰当时间和地点,提供按需的实时、动态和智能时空信息服务。报告从多领域时空信息按需感知出发,阐述了信息物理网络环境下空天地多观测耦合架构与观测模型、跨尺度数据智能融合方法和时空信息即时服务技术,介绍了自主研发的对地观测传感网智能服务软硬件平台GeoSensor及其在流域、城市和农业典型应用。
董卫华(北京师范大学)
题目:认知神经地理学
个人简介
董卫华,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空间认知与可视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CaGIS、LBS国际期刊编委,国际制图协会位置服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地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认知神经地理学与类脑智能相关研究。曾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测绘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题内容
系统介绍认知神经地理学的研究背景、概念和框架,解析城市、灾害、自然、文化四类地理环境因素与人类大脑和行为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未来在数据采样、融合分析、尺度效应、双向互馈四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陆洪彬(北京新美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题目:全球导航电子地图产业发展趋势探析:从数据开环到商业闭环
个人简介
陆洪彬,1989年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获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5年起,先后在NAVTEQ(后更名为HERE)、易图通、四维图新、Tomtom等国内外知名导航地图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曾任NAVTEQ中国区负责人、易图通公司总裁、四维图新集团副总裁、Tomtom顾问等职务。现为北京新美互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车载事业部总经理。新美互通成立于2011年,拥有海外知名品牌KIKA,是一家以AI技术及海量数据为基础的输入法和人机交互公司,同时在车载智能化领域拥有多元化产品服务,包括全球多语种车载输入法、字体字库设计、海外导航、全球地图测试等,企业产品面向全终端、全场景、全世界,公司主旨为“让世界沟通更简单”。KIKA输入法目前拥有超过15亿的累计安装数量及5000万月活用户,支持超过200种语言,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三大自主引擎输入法之一。
主题内容
本报告深入剖析全球导航电子地图产业从“数据开环”到“商业闭环”的核心变革,揭示其转型逻辑与价值升级驱动力。通过梳理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数据模式迭代、商业闭环构建路径及典型案例实践,结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探讨未来技术融合、场景拓展趋势。报告指出,商业闭环是该产业从“工具属性”向“价值平台”升级的关键,数据与场景深度融合是核心。中国导航电子地图产业虽当下已经实现了产品领先,但仍局限于服务国内市场。报告建议通过技术提升、数据安全合规、跨界合作、市场拓展及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助力产业“走向全球”,为“出海”企业提供支撑,推动可持续发展。
苏世亮(武汉大学)
题目:迈向地图学的社会实践范式
个人简介
苏世亮,博士,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地理时空建模与可视化。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编写国家标准3项,作为主编/副主编编制地图集10余部。研究成果先后应用于我国多个省、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和大型地图集编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英国国会、卫报等多个重要政策机构和新闻媒体引用报道。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金奖、JoM年度最佳地图奖、CAGIS年度最佳地图奖、英国制图学会最佳3D地图奖等。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以及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等。
主题内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全域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地图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转折。面对地图实践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重新审视和反思既有范式的不足,并以此回应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学科挑战与社会需求。秉承批判继承与创新超越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本报告尝试回答3个基本理论问题:第一,以往的地图学是否遵循着特定的研究范式?第二,在数智技术的驱动下,地图实践发生了哪些结构性转变?第三,应对这些结构性的转变将建立怎样的新范式?通过提出社会实践的新范式,本报告旨在为推动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提供一些知识补给和行动助力。
刘信陶(香港理工大学)
题目:虚实共生的人类活动与数字地理
个人简介
刘信陶,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KTH),并在加拿大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担任博士后与兼职讲师。2016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学,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研究生课程主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科学,空间智能,以及复杂科学,其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香港公共政策研究资助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获香港理工大学学院杰出科研奖。担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ICA)地理空间分析和建模委员会主席,国际城市信息学期刊《Urban Informatics》执行编辑,香港GIS协会秘书长等学术组织职务。
主题内容
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活动模式日益丰富。活动场所不再局限于现实物理空间,线上虚拟空间的活动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人群在城市内外频繁迁移,人类活动线上与线下交互不断加强,这些变化为未来城市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次报告介绍虚实共生的人类活动感知表达方法,包括虚实空间人类活动链的提取,虚实空间双重网络构建和分析等研究案例,研究成果为未来城市科学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会议总协调:陈跃红 15380782688